前言鑫创国际
辛辛苦苦写的论文,没发表就被偷了?这可不是危言耸听!
最近国际学术圈爆出大丑闻:一位巴基斯坦女讲师的研究成果,竟被当初审她稿子的伊朗教授“顺手牵羊”,直接拿去发表了!
更吓人的是,这“学术小偷”还是个惯犯,一年内就被抓包三次!这事儿不仅坑了原作者,更戳破了学术评审圈的老底儿。
咱寄予厚望的“审稿人”,可能正盯着你未发表的“金点子”呢!
监守自盗的黑手
去年年底,巴基斯坦中央旁遮普大学的讲师沙法克·阿夫塔布,像很多研究者一样,满怀希望地把自己的心血之作,投给了一家叫《信息开发》的学术期刊。
投稿嘛,免不了修改。阿夫塔布根据审稿意见,认认真真改了两轮,结果最后等来的,还是期刊的拒稿信。
展开剩余86%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挺郁闷,但阿夫塔布也只能认了,想着再投别家试试。
可谁能想到,今年九月,一个晴天霹雳砸了下来!
阿夫塔布偶然发现,自己那篇被拒的稿子,竟然一字不差地发表在另一本更牛的期刊上,《系统研究与行为科学》,这可是国际大出版社威利旗下的刊物!
更气人的是,论文的第一作者,赫然写着伊朗德黑兰伊斯兰阿扎德大学的达伍德·戈尔班扎德!
自己熬夜熬出来的成果,咋就成别人的了?阿夫塔布又惊又怒,立刻向威利出版社举报。
出版社也不是吃素的鑫创国际,马上展开调查。这一查,真相简直让人目瞪口呆!
原来,当初在《信息开发》期刊审阅阿夫塔布稿子、还提意见让她修改、最后建议拒稿的那位“裁判”,不是别人,正是这位戈尔班扎德教授!
好家伙,这哪是审稿啊,这是打着审稿的旗号,明目张胆地“进货”来了!他利用审稿人的特权,把阿夫塔布的研究成果看了个底儿掉,然后摇身一变,当成自己的东西投给了另一家期刊。
铁证如山,威利出版社在10月1号正式撤回了这篇偷来的论文。
他们给出的理由很明确:这论文跟一份没发表的稿子“严重撞车”,而且作者(戈尔班扎德)也拿不出像样的解释。
更打脸的是,出版社还发现这稿子里头有“更多的科学错误”。有意思的是,虽然戈尔班扎德本人死活不同意撤稿,但他的合著者倒是认了,同意出版社的处理。这锅甩得,也是挺麻利。
深不见底的漏洞
这事儿要只是个案,或许还能说是“一粒老鼠屎”。但一挖戈尔班扎德的老底儿,整个学术圈都倒吸一口凉气:这位爷,敢情是个“学术江洋大盗”啊!
就在今年年初,才一月份,另一家知名出版社“翡翠”旗下的《健康组织与管理杂志》,就撤了戈尔班扎德一篇刚发的研究。
出版社的回复很简洁:文章里“很大一部分内容”抄了别人的,而且没打招呼!更绝的是,撤稿通知里特意提了一句:除了戈尔班扎德,其他所有合著者都表示“完全不知情”!合着是被他拉来垫背的?
这还没完。去年十二月,《当代心理学》杂志也撤了戈尔班扎德的另一篇论文。又是“严重撞车”,跟以前别人发过的文章高度雷同!
而且,又有一位合著者跳出来说:“我压根不知道这文章投出去了!” 听听,这手法,这套路,如出一辙!
短短不到一年时间,整整三篇论文因为抄袭被撤!这哪是什么“一时糊涂”,分明是“职业操盘”,是有组织、有预谋的系统性造假!
戈尔班扎德就像一条滑溜的泥鳅,在学术出版这个池子里钻来钻去,屡屡得手。这暴露出一个更可怕的问题:咱们学术界这套运行了几十年的“同行评议”制度,漏洞大得能开航母!
同行评议,本意是让同领域的专家来把关论文质量,确保发表的东西靠谱、原创。听起来很美是吧?但它的根基,完全建立在“审稿人都是圣人”的幻想上!
现实是,审稿人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和便利:他们能提前看到还没公开的最新研究,知道作者是谁(虽然作者不知道他们是谁),而且整个过程几乎没人监督!
这不就等于把金库钥匙给了保安,还不装摄像头吗?戈尔班扎德就是钻了这个空子,把审稿的“裁判席”变成了偷窃的“操作台”。
更让人心寒的是,事情败露后,《信息开发》期刊当时的编辑斯蒂芬·帕克,居然轻飘飘地说了一句:期刊“不能对审稿人的这种行为负责”。
这话听着,是不是跟“员工个人行为,与公司无关”一个味儿?作为学术出版的“守门人”,期刊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,这态度本身,就暴露了整个系统对审稿人行为监管的严重缺失!
而且,现在的技术手段也跟不上。查重软件是厉害,但主要用来比对比对已经发表的文章。像阿夫塔布这种,稿子投了但没发表的,查重软件根本查不到!
要不是她自己偶然发现并死磕到底,戈尔班扎德这次偷窃很可能就神不知鬼不觉了。这说明学术界压根就没有一套有效的机制,来保护那些还在评审流程里、没见光的“半成品”研究成果。
你的心血,很可能在“盲审”的黑箱里,就被人惦记上了。
结语
阿夫塔布最终讨回了公道,揪出了“学术小偷”,这份坚持值得点赞。但一个戈尔班扎德倒下了,可如果系统漏洞不补上,谁敢保证没有张班扎德、李班扎德?
同行评议的“信任基石”正在松动,投出去的稿子,可能并不安全。重要的是期刊不能光收钱、发文章,把监管责任推给虚无缥缈的“学术道德”。
必须动真格的了!建立审稿人的“信用档案”和“黑名单”,让惯犯无处遁形;升级技术手段,让查重系统能盯住那些未发表的“宝藏”;期刊得扛起责任,完善流程,主动筛查;各国学术界更要联手,建立共享的“学术骗子”数据库,别让这些蛀虫打一枪换一个地方。
学术诚信不是空话鑫创国际,它是创新的根基。如果连自己人的“小偷小摸”都防不住、管不了,谁还敢放心地把真东西拿出来?
发布于:重庆市凯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